关税风云:美欧贸易暗战背后的产业博弈
9月25日,全球汽车行业迎来重大转折——美国正式将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的进口关税从27.5%下调至15%。这一看似友好的调整,实则暗藏玄机,正在引发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深度重构。
德国汽车三巨头(大众、奔驰、宝马)刚刚松了一口气,却可能正步入更深的产业陷阱。与此同时,中国车企正悄然在欧洲布局生产基地,这场关税博弈的最终赢家究竟是谁?
根据最新生效的美欧贸易协议,此次关税下调将追溯至8月1日起实施。数据显示,欧盟去年向美国出口汽车超过75万辆,其中德国品牌占比高达73%。仅大众、奔驰、宝马三大品牌就贡献了近一半的出口量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原本计划对欧盟汽车征收30%的高额关税,经过欧盟的艰难谈判才降至15%。但特朗普政府显然不会做亏本买卖——作为交换条件,欧盟必须取消对美国工业品的关税,承诺采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(以液化天然气为主),并追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。
展开剩余66%历史数据显示,在特朗普上任前,美国对欧盟汽车仅征收2.5%的关税。因此,15%的关税水平仍远高于历史正常值。这一调整对欧洲车企来说,短期或许能缓解压力,但长期来看仍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。
以保时捷为例,今年上半年因关税问题额外支出了4亿欧元,导致净利润暴跌66.6%,不得不通过涨价来转嫁成本。大众集团更为惨淡,已经三次下调2025年业绩预期,净利润同比下滑38.3%,预计现金流将缩水超过100亿欧元。
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对此痛心疾首:15%的关税水平远超历史均值,严重削弱了我们的出口竞争力,每年将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!
那么,为何欧美双方会接受15%的关税方案呢?
对美国而言,这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——通过关税 投资的组合拳,既吸引欧洲产业回流,又削弱欧盟的经济自主权。而对欧盟来说,这更像是在以退为进,用短期让步换取调整时间。但这一决策在欧盟内部引发巨大分歧,法国、波兰等国强烈反对,认为这是对美国的屈膝投降。
在这场博弈中,美国犹如嗜血的鲨鱼,而欧盟则像献血的鱼群——表面看似缓和,实则被套上了能源依赖和产业空心化的长期枷锁。
这一关税调整将如何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?三大趋势已经显现:
首先,欧洲车企加速美国化。奔驰正在扩大美国工厂产能,宝马则倚重其南卡罗来纳州生产基地来规避关税。其次,供应链面临重构。大众和奥迪计划将墨西哥作为跳板,利用美墨自贸协定降低成本。但美国若维持50%的钢铝关税,欧洲制造业将再受重创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车企的崛起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3%跃升至2025年的8%。比亚迪在匈牙利的新工厂已经投产,凭借欧盟制造身份成功规避关税,今年对欧出口激增65%。
这场关税战没有真正的赢家,但智者总能找到突破口。15%的关税,对欧洲车企而言是止血的绷带,还是中国制造的登云梯?在全球汽车产业大洗牌的背景下,中国车企能否把握住欧洲市场的黄金窗口期?美国下一步又会对欧盟祭出哪些关税大棒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